新闻中心 News 分类>>
全运会盛大开幕 健儿齐聚展风采
金秋时节,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健儿齐聚一堂,在这场国内最高水平的综合性体育盛会上展开激烈角逐,本届全运会不仅是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成果的集中检阅,更为巴黎奥运会选拔优秀人才提供了重要平台。
开幕式当晚,主体育场化身为璀璨星河,伴随着激昂的旋律,国旗方阵引领着裁判员代表团和38支地方代表队依次入场,东道主陕西代表团压轴亮相时,看台上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文艺表演环节巧妙融合了秦腔足球、腰鼓等传统文化元素与全息投影等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由无人机组成的"逐梦新时代"字样点亮夜空,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竞技赛场上,多项纪录被接连刷新,游泳项目中,22岁的浙江小将张雨霏在女子200米蝶泳决赛中以2分03秒86的成绩夺冠,这个成绩比她东京奥运会的夺金表现还要快0.3秒,赛后采访中,这位新晋"蝶后"表示:"全运会的竞争强度不亚于国际大赛世界俱乐部杯,我要特别感谢队友们的激励。"同样令人瞩目的是举重赛场,福建选手李发彬在61公斤级较量中成功举起175公斤,刷新了自己保持的全国纪录。
球类项目同样精彩纷呈,男篮决赛在广东与辽宁两队之间展开,双方鏖战至加时赛,最终广东队凭借团队配合以98:95险胜,实现了全运会三连冠,女排赛场则爆出冷门,传统强队天津女排不敌年轻的江苏队,后者主攻手吴梦洁独得28分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乒乓球项目中,樊振东与马龙在男单决赛中上演巅峰对决,经过七局苦战,樊振东最终以4:3取胜,赛后两位选手相拥致意的画面成为经典瞬间。
本届赛事特别增设的群众体育项目成为亮点,在龙舟、广场舞等23个群众比赛项目中,来自各行各业的业余选手展现了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52岁的社区民警老王参加完健身气功比赛后激动地说:"能站在全运赛场已经是人生巅峰,没想到还拿到了三等奖!"这些接地气的项目设置,充分体现了"全民全运"的办赛理念。
科技元素的应用成为赛事保障的重要支撑,组委会首次启用智能体温监测系统,可在0.3秒内完成入场人员体温筛查,在田径赛场,基于5G技术的电子标枪可实时传输飞行数据,裁判精度提升至毫米级,更令人称道的是无障碍设施的全面升级,视障观众通过专用APP可收听实时赛事解说,轮椅观众区数量较上届增加40%。
后勤保障方面同样可圈可点,运动员村采用"酒店式管理+个性化服务"模式,配备600名志愿者提供24小时多语种服务,餐饮中心特别设置八大菜系专区,并聘请营养师为各项目运动员定制食谱,交通接驳方面投入200辆新能源大巴,实现场馆与驻地15分钟直达,这些细致入微的安排获得国际奥委会官员"专业程度堪比奥运会"的高度评价。
赛事期间,疫情防控措施科学严密,所有参赛人员需提前14天完成疫苗全程接种,并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比赛场馆严格执行50%上座率限制,观众需全程佩戴口罩并保持安全距离,闭环管理区内设置10个核酸检测点,确保每日"应检尽检",这些举措有效保障了赛事安全运行,为大型体育赛事防疫提供了宝贵经验。
青少年选手的涌现让人看到中国体育的未来希望,17岁的上海小将陈芋汐在跳水女子十米台项目上战胜多位世界冠军夺冠,她的207C动作获得全场唯一的满分,田径赛场上,19岁的四川短跑新星何宇鸿以10秒18刷新男子百米全国青年纪录,这些年轻选手的优异表现,印证了体教融合改革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赛事推进,多个项目呈现出新老交替的积极态势,34岁的羽毛球名将谌龙在男单四分之一决赛中不敌22岁的浙江选手王昶,赛后他坦然表示:"年轻选手的冲击让我们这代运动员不敢松懈。"而在体操赛场,三位奥运冠军联合指导的地方联队战胜传统强队,这种"以老带新"的模式得到业界普遍认可。
文化交流活动同步精彩上演,组委会精心策划的"非遗展示周"吸引数万观众参观,陕北剪纸、凤翔泥塑等传统技艺通过体育盛会焕发新生,运动员村每晚举行的"城市之夜"主题活动,让各地健儿领略到三秦大地的独特魅力,特别设立的体育摄影展,用200余幅作品生动记录了全运会60余年发展历程。
闭幕式上,组委会特别表彰了120个先进集体和300位先进个人,当主火炬缓缓熄灭,大屏幕播放的赛事集锦让无数人热泪盈眶,下届全运会东道主广东接过会旗,粤港澳大湾区的宣传片向全国发出诚挚邀请,这场体育盛会不仅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更将"使命在肩、奋斗有我"的精神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
通过电视转播和网络平台,本届全运会累计覆盖观众超12亿人次,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80亿次,国际媒体普遍关注中国如何通过大型赛事推动全民健身,fifa club world cup《奥林匹克评论》专文指出:"全运会展现的不仅是竞技水平,更是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这场盛会的成功举办,为我国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新篇章。